从万吨邮轮出海到未来“芯”光:学校产教融合课堂频频出圈

发布者:冯洁发布时间:2025-07-05浏览次数:10

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中国首艘大型邮轮“爱达魔都号”上学习运营管理,当电子封装专业学生在半导体产线上封装中国芯,当丝绸文化课程的学生用AI技术设计传统纹样,当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为地铁制作培训微视频——这不是未来教育的想象,而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“三旋翼”育人模式下的日常。学校正以“行走的课堂”打破学科边界,让产教融合从口号变为学生成长的“加速器”。

“爱达·魔都号”上的移动课堂:将学生送上行业发展最前沿

6月28日,当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“爱达•魔都号”划破大海的碧波驶向东海,上海工程技术大学“国际邮轮海上行走创新课堂”同步启航。在壮丽的巨轮上,47名上工程师生迎着海风,开启了一段极具行业前沿特色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践之旅。

此次登上巨轮的是学校旅游管理(邮轮经济)专业的师生,他们踏上的不仅是一次海上实习实践,也是学校“从做中学”产教融合特色人才培养的一次生动实践,更是学校“工程-管理-设计”黄金三旋翼战略向深蓝产业迈出的坚实步伐。



登上巨轮,“实战任务”有哪些?学生在邮轮运营的真实环境中接受岗位实训、学习专业知识、体验行业文化,实现了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的零距离对接、无缝衔接。这种“学完就用”的模式,让课本知识瞬间“活”了起来。



根据课程设计,整个产教融合实习安排四个月,包括港口实习16周和一个航次的海上实习(含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实训及“爱达魔都”国际邮轮海上实践周)。8月底前,学子们将完成海上见闻与调研数据的汇总,精心完成实习报告,在新学年开始时举行海上实习成果展。活动的核心亮点在于将学生置于行业发展的最前沿阵地——我国邮轮制造业的旗舰成果“爱达魔都号”和亚洲最大的国际邮轮港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进行沉浸式学习。



从船长、酒店总监的分享到教授的学术启迪,同学们锤炼洞察力与创新力。在五天的海上移动课堂上,大家通过参观、调研、顶岗工作等方式,切身感受科技工程、商业管理、艺术设计三旋翼融合的魅力,也认识邮轮产业痛点,掌握国际邮轮核心运营模式,理解邮轮产业政策和市场趋势,领悟国产邮轮技术突破与文化产业链价值。

电子封装专业“三旋翼”育人模式:校企联动锻造“芯”力量

作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,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在2024—2025年第二学期,携手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实践,在“中国芯”实战前沿淬炼真本领。

在上海凯虹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的微电子封装产线,学子们扎根电路板贴片、引线键合等核心岗位,直面设备故障调试与质量难题攻关。在芯上微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端光刻设备车间,同学们深度参与300/500系列光刻机组装与系统联调,在精密模块定位与故障排查中锤炼工程硬实力。



临港实验室成为创新策源地,学子们主导微纳传感器研发,反复迭代突破薄膜制备瓶颈,其设计思维驱动的高质量样品为项目注入关键推动力。在上海烨映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梁桐伟等同学更将质检岗位转化为学习引擎,主动考取内审员资质,以严谨设计守护“红外中国芯”的生命线。在上海美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,通过深度参与PCB设计制造全流程关键环节(含阻焊层制作、电镀监控)及研发中心AOI等设备实操观摩,学生显著提升动手能力,并深化了对电子制造行业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的认知。



最近,通识教育中心还启动首个“程知计划—行走的课堂”研学项目——“一带一路”丝绸文化通识研学课程。研学团队启程赴杭州,开启沉浸式学习之旅。学子们上溯五千年良渚文明,下探当代AIGC设计前沿,从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、宇树科技企业参访、非遗技艺体验到万事利企业的数字化设计平台,亲历丝绸文化从传统工艺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蜕变。

“三旋翼”模式让工程硬实力、管理软实力和设计创新力在产线上融合,学生们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实现能力交叉提升,生动诠释了“三旋翼”育人理念的实践力量。未来,学校将打造“校企联合实验室集群”,并推动更多专业加入“行走的课堂”。